张华是广州某重点高中的学生,由于长期刻苦读书,不注意用眼卫生,导致高度”近视”:右眼近视1300度,合并200度”散光”;左眼近视800度,合并100度散光。每天戴着厚厚的像啤酒瓶底样的眼镜,不仅平常踢足球、打篮球时不方便,而且由于双眼近视度数相差太大,虽然戴着眼镜,但眼睛的感觉却极为不适,由此产生的苦恼甚至渐渐影响了学习,父母只好带他到医院寻求帮助。
经过医生检查,张华双眼角膜厚度约500微米(正常情况下约为550微米),由于角膜厚度较薄,无法完全矫正近视,于是医生为张华设计了两种治疗方案:①行右眼常规LASIK手术(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),矫正至右眼剩余约800度,今后双眼戴800度的框架眼镜,保持双眼平衡;
②行双眼个体化切削手术,右眼剩余约75度近视,左眼完全去除近视。权衡再三后,张华选择了第二种治疗方案。
经过精心的检查和设计,张华手术后达到了右眼0.8、左眼1.2的最佳”视力”。
医生点评:曾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,人们总是把眼镜视为知识分子的标志,而不认为那是视力的残疾。而当千百万近视患者意识到视力的宝贵时,就只能借助眼镜来“亡羊补牢”了,其中几多负担,几多烦恼,让人无奈。
人类科学总是在与自然及自身的较量中前进,通过不断的研究,医学科学家按照设计好的参数,把角膜切削成一副“生物近视眼镜”,取代了眼镜的功能,摒弃了戴眼镜的烦恼。这就是准分子激光屈光矫正手术,它是通过精密的测算,而进行标准化切削的治疗方案。
永不停步的科学家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:标准化只是一种共性的数据,而每个人的眼睛总还有细微的差异。达芬奇说过:世界上没有两只相同的鸡蛋。眼睛亦然。于是更高级的治疗方案诞生了,这就是——个体化切削。它就像“量体裁衣”,用更精密、更高档的设备,准确测量出每只眼睛的与众不同之处,用专业软件设计出独特的切削方案,使准分子治疗仪切削出一副只属于这只眼睛的“生物近视眼镜”,使人“戴”起来更合适,视物更清晰。